毛泽东第一任警卫排长是谁?是这位开国将军
2021年09月12日 15:43:36
来源:少年特战训练营
16人参与1评论
原题:毛泽东的第一任警卫排长是谁?
Picture-in-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:54/Duration 5:01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

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是什么?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,就是《毛主席去安源》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张油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已经累计达9亿多张,享誉世界,驰名全球。
当年,毛主席在去安源的路上,遇到一个小伙子,他是给毛主席送信的。这就是参加过安源路矿大罢工的工人韩伟。韩伟是湖北黄陂人,和徐海东大将是老乡。
1927年9月,韩伟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。随后,韩伟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。1929年,韩伟担任红四军警卫排排长,专门负责保护毛主席的安全,也是毛主席的第一任警卫排长。
1927年9月29日中午,部队到达三湾。没有想到的是,老百姓全跑了。三湾地处永新、宁冈、莲花、茶陵四县交界处,消息闭塞,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,只知道古训“兵匪一家”,见兵就跑了。韩伟推开一扇门,没有人,又推开一扇门,还是没有人。于是,韩伟向毛泽东报告:“毛委员,老百姓都跑了!”毛泽东问:“附近还有村庄吗?”“有。”韩伟回答道。“好。你通知余师长,前委和师部今晚驻扎在三湾,部队分驻附近村庄。”“是!”韩伟正要转身离去。“还有,”毛泽东补充道,“通知各营、团首长管好部队,秋毫无犯,多帮老表做好事。”“记住了!”韩伟响亮地回答。
在三湾,毛泽东针对秋收起义部队存在的各种问题,果断地进行了改编,史称三湾改编。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,在部队中建立党组织,连有支部,营、团有党委,连以上设立党代表;实行官兵待遇平等,长官不打士兵,建立士兵委员会;并将700余人的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,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,下辖两个营七个连。韩伟任第一营二连二排排长。
三湾改编后,韩伟告别毛泽东,到驻扎在大湾的二连报到。临行时,毛泽东送给韩伟一个笔记本,并在扉页上写道:“坚持到底就是胜利。”
1929年春节,毛泽东和朱德等决定给官兵们每人发1块银元,作为零用钱。但部队只有6000块银元,而人数却有6008人,缺口8块。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、谭震林等人提出不要。韩伟知道了,也把分给他的那一块送了回去。毛泽东劝韩伟:“收下吧,拿它买条裤子嘛!”“那你为什么不要?”韩伟反问道。“我是前委书记、党代表嘛。”毛泽东解释道。韩伟哑然。片刻,韩伟说:“我是警卫排长,大小也是个兵头儿嘛。”“是个兵头儿。”毛泽东重复说了一遍,接着感慨地说,“是啊,参加我们这支队伍的人,只要能冲锋在前,享受在后,就不愁打不败敌人。”
红军长征开道后,韩伟担任34师100团团长,参加了惨烈的湘江之战。韩伟是最后一个突围的。突围之后的韩伟遇到了一点意外,他跟部队走散了。由于叛徒出卖,韩伟被关进了国民党的监狱里。家人用了100块银元贿赂国民党法官,韩伟被放了出来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韩伟来到延安,却一直不敢去见毛主席。但是,念旧的毛主席一直记得自己的这位首任警卫排长。
最终,在毛主席的关怀下,韩伟重新走上战场,奔赴华北,担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。1949年,韩伟担任第67军军长。1955年,韩伟被授予中将军衔。1992年,韩伟去世,享年86岁。
值得一说的是,开国大典大阅兵的时候,周总理亲自指定韩伟负责陆军的阅兵训练。因为早在1930年中央苏区的时候,全军第一次大阅兵,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就是韩伟。

故事讲述人:王南方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《解放军生活》杂志原主编,中国记者协会理事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《北京晚报》、《东方少年》杂志专栏作家,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。致力于通过国防教育、军事训练、素质教育、心理咨询、家庭教育等多专业融合,帮助沉迷手机、厌学、懒惰、情绪控制力低的孩子,走出负面状态,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担当少年,重回家庭、校园。详细了解,百度搜索“少年特战兵训练营”。
[责任编辑:马钟鸰 PN018]
凤凰新闻客户端
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,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。推荐70最热评论
凤凰网友 [福建,厦门网友]
这就是共军在处于劣势条件下屡屡能绝处逢生的原因…推荐7/回复/举报2021-09-26 22:25
转载请注明:《70-毛泽东第一任警卫排长是谁?是这位开国将军》
21:20 2021/9/29
要闻
习近平: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
习近平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航向征途上最亮的星
国家发改委:严禁拉闸限电
为何“拉闸限电”?专家解读几大焦点问题
世界互联网大会变迁:从“数字乌镇”洞见未来中国
刘永坦:只要国家需要 我们就一定要干好
房地产调控不可轻言放松
内蒙古: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
中国发布世卫召集的新冠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合作纪事
美加澳自诩为“人权先锋” 外交部:敦促三国给土著人一个交代
岸田文雄胜了 对中日关系影响几何?
香港保安局:超万人涉“黑暴”被捕 超千名学生遭检控
朱立伦“反台独”路线遭绿营围剿
“上百解放军越过中印边境破坏基础设施”?专家分析
读完成人版《一千零一夜》才发现,小时候的我们都被骗了
廉毅敏任河北省委副书记(图/简历)
1
国家发改委回应“拉闸限电”496万热
2
国庆假期出行 多地公布防疫政策488万热
3
中疾控:对重点人群进行加强免疫479万
4
美官员声称要联合盟友对华施压470万
5
#百度请你国庆看大片#457万
6
加拿大将决定是否禁用华为5G设备449万
7
北京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438万
8
重庆姐弟坠亡案生母再发声426万
9
文旅部:今年国庆节游客人数会增加411万
10
北京环球度假区十一期间将限流404万
国学 > 国学资讯 > 正文
站内
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
秋花大放送:九月飘香的可不只是金桂
2021年09月24日 14:16:53
来源:博物馆丨看展览
0人参与0评论
秋分刚过,不知不觉,今秋已入深时,在这个吃完月饼赏完月亮,离国庆还有一周的时节,躺在家里的你是否想赏画并赏花,伴着秋风一品秋香呢?
心动的话,就让我们赶快开始吧!
清 张若霭《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轴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秋海棠
“昔有妇人怀人不见,恒洒泪于北墙之下。后洒处生草,其花甚媚,色如妇面,其叶正绿反红,秋开,名曰断肠花,即今秋海棠也。”
——《采兰杂志》
秋海棠花如其名,开于秋天,分红白两色,红花娇艳,白花清丽,一向很受世人喜爱。
在古老的浪漫传说里,秋海棠是一株因泪而生的情花,“断肠”的别名更为它情上加情,添出许多苦恋意味。
南宋时,唐琬曾在与陆游分别之际,以秋海棠相赠,借言自己此刻“断肠”。
清 恽寿平《秋海棠图》 上海博物馆藏
《红楼梦》中,探春邀众人共结诗社,恰逢贾芸给宝玉送来的两盆白海棠(即白色秋海棠),海棠诗社社名便由此而来。晚来的史湘云则以海棠诗两首在第一社拔得头筹。
“秋阴捧出何方雪,雨渍添来隔宿痕。”
——《红楼梦》,史湘云<咏白海棠和韵(其一)>
清 邹一桂《秋海棠高宗御题轴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清时期,鉴湖女侠秋瑾曾写《秋海棠》:“平生不借春光力,几度开来斗晚风?”,在悲情色彩外,为秋海棠增添了许多新的意义。
紫茉莉
“紫茉莉……叶长尖绿,前锐后大。小暑后开花,有紫、白、黄三色,又有一本五色者,花朝暮合。”
——清 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紫茉莉虽然花名带紫,却有紫、白、黄三色,甚至还有五色者。花瓣相对较小,但“标格潇洒、气味芬馥”。
它的花期很长,从夏入秋,一直能开至10月,不过其单花花期却短,通常两三日内便已花谢。由于花朵多于晚饭时节盛开,因此在民间也被称为晚饭香。
清 钱维城《九秋图》局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
有道是“也助晚妆忙,风来冉冉香。”傍晚时节倘或在种满了紫茉莉的路上一走,顺着风儿闻花香,只怕是连晚饭也会忘了吃。
除花香外,紫茉莉还有着广受好评的化妆功效。
据《陕西通志》记载:“女人取花汁勻面,子肉雪白做粉,冬擦面不皲。”《红楼梦》中,宝玉就曾将含有紫茉莉花种的妆粉递予平儿做理妆之用。
明 陈淳《茉莉图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秋葵
“秋葵一名黄蜀葵,俗呼侧金盏,花似葵而非葵……秋月开花,色淡黄如蜜,心深紫,六瓣侧开,淡雅堪观。”
——清 陈淏之《花镜》
与紫茉莉相似的是,蜀葵也有着很长的花期,据《群芳谱》描述,其“花开最久,至七月中尚蕃。”在这漫长的花期中,七月花开的蜀葵被特指秋葵,也称黄蜀葵。
宋朝的晏殊特别喜欢秋葵,曾在《菩萨蛮》词中写道:“秋花最是黄葵好,天然嫩态迎秋早。”
南宋 李士忠《秋葵图(传)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或许是由于形象雅淡的缘故,黄蜀葵经常被文人用在诗作中与道士互喻。
唐朝李涉“好逐秋风天上去,紫阳宫女要头冠。”和清代纳兰性德“铅华不御,看道家妆就,问取旁人入时否?”都用了此喻。
南宋 佚名《秋葵图 》 上海博物馆藏
菊花
“夫菊有五美焉为:黄花高悬,准天极也;纯黄不杂,后土色也;早植晚登,君子德也;冒霜吐颖,象劲直也;流中轻体,神仙食也。”
——钟会的《菊花赋》
早期的菊花主要被用于农业生产。所谓“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。”,说的便是古人将野菊的花期作为种植冬小麦的农作指示。
两汉时,菊花的饮食和药用价值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对象,《西京杂记》中便记有关于菊花酒的酿制方法。
清 吴昌硕《设色菊花轴》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
自魏晋开始,人们对菊花的态度渐渐地从“用菊”转为“赏菊”。
到宋时期,“菊花会”、“赛菊会”等活动更是风靡全国,成为人们打卡清单的热门选项。菊花的栽培技艺也因此有很大提升,斗花时,“各出菊花奇异者八十余种”。
清 汪承霈《菊轴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桂花
“梫木,桂花也,一名木犀花淡白,其淡红者谓之丹桂,黄色能子,丛生岩岭间。”
——《尔雅》
古时农历八月又称桂月,是桂花盛开最为繁茂的时期,也是桂香最为迷人的时节。宋代邓肃曾云桂花是:“清风一日来天阙,世上龙涎不敢香。”
其花色较多,常见有银、金、丹三色,宋以前以银桂为主,宋明时金桂成为主流,丹桂则出现时间较晚,在宋晚期。
清 蒋廷锡《桂花轴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传统文化中,桂花被视为是有高贵品格的傲花。
南宋时,爱国名相李纲尤其喜爱桂花,他曾为自己的书斋起名“桂斋”,并亲植桂花以表其情。后来,林则徐在福州重修李纲祠,特意在祠旁也建了一个“桂斋”,表达自己有着与李纲同样的爱国决心。
此外,桂花还因其“桂”与“贵”字谐音的缘故,常被用于园林设计中,以布置“玉堂富贵春”的美景。
清 恽寿平《花卉画册册·清桂花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木芙蓉
“木芙蓉之品种不多,花少重瓣而多单瓣,色以桃红者最常见。大红者大花重瓣,酷似牡丹,瓣中多蕊,颇为美丽。”
——《花经》
与别名“水芙蓉”的水生荷花相对,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被唤作“木芙蓉”,一般于仲秋八月,水莲谢尽后方开,可谓是“落尽群花独自芳,红英浑欲拒严霜。”
木芙蓉花大,色娇,虽是陆生,却喜好水湿,常临水而长。苏轼在杭州治理西湖,修筑堤岸时,就曾在堤上广种芙蓉。
明 陈洪绶《杂画册·木芙蓉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在我国,四川成都和湖南湘江一带都种有许多的木芙蓉。
据《成都古今集记》记载,五代十国时,后蜀国君孟后主曾在成都大量栽培芙蓉,从此每逢秋时,成都城内都花繁似锦,因而雅称“锦城”。
元代 王渊《木芙蓉图》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
秋风起,秋意浓,花气袭人花香醉。阅至此处,不知你最爱的是哪朵秋花呢?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心之所好吧!
[责任编辑:张佳代 PX181]